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现代城市人口密度密集、财富高度集中、基础设施规模宏大、复杂且高度关联。城市面临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多种风险,遭遇极端事件的不确定性愈发显著,严重威胁着城市安全与发展。城市建筑(群)及交通、医疗、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灾韧性是保障城市安全的核心和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已经成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的最新前沿。
研究中心注重灾害学、土木工程、管理学科、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致力于解决地震、洪水、暴雨、气候变化、蓄意攻击等极端情况下城市建筑(群)与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中心注重原创性基础理论及实际工程应用,始终牢记责任与担当,造就一流的城市防灾减灾创新团队和城市韧性研究中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研究中心团队现有教师13人,研究生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和万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人才3人。研究中心在谢礼立院士的领导下,在强地震动特征与抗震设防、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结构与核电厂结构地震安全、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抗震韧性评价导则《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导则》(RISN-TG041-2022),具有独立产权的城市基础设施及系统抗震韧性及提升软件,组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土木工程领域首个双清论坛“抗震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主笔了韧性城市方面的多项国家科技发展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