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发,强度大、灾害重,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达16个,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72个,现代城市具有人口居住和基础设施密集、生活生产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特征。地震灾害突发性强、潜在危害和影响范围大,对城市的工程安全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威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灾害脆弱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由于强烈地震的复杂性与可控性,以及地震预测预报的不确定性等诸多不利因素,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城市灾害脆弱性的根本途径,只有从工程系统学的角度,采取合适的技术政策和技术对策,努力提高城市工程系统应对强烈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的韧性能力。
鉴于我国城市工程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会同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勘察设计单位等,共同编制了《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导则》(RISN-TG041-2022)(以下简称“《韧性评价导则》”),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韧性系统导则》从地震后城市工程系统可能遭受的功能损失情况及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两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双参数韧性评价方法。《韧性评价导则》首先明确了各类城市工程系统的功能指标;其次,给出了工程系统的地震功能损失及震后功能恢复所需时间的定量计算方法;第三,匹配我国多水准设防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研制了多水准的抗震韧性评价技术;最后,给出了各类城市工程系统韧性提升的策略。
《韧性评价导则》规定了城市建筑群及主要基础设施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包括建筑群、交通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燃气系统、供热系统、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医疗系统及城市系统,适用于城市既有和新建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
《韧性评价导则》是国际上首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的定量评价标准,以工程角度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和流程,可为国内外开展城市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提供技术指导。《韧性评价导则》的发布实施,有利于我国城市抗震韧性评价理论、技术及实践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防震减灾新技术,控制城市可能遇到的地震灾害,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的地震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助推作用。